于姓源流
于姓源出有四:
1、出自姬姓,為周武王姬發的后代,以國名為氏。據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所載,周武王克商后,大舉分封諸侯,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。據《廣韻》所載,西周初年,周武王封第二子(有說第三子)于邘(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于邘邰鎮),稱于邘叔。后來,于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,有的姓了邘;有的則去邑旁姓于,是為河南于氏,史稱于姓正宗。
2、出自古復姓淳于氏,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于氏。據《古今姓氏書辯證》等所載,淳于公子孫,以國名為姓,稱為淳于氏。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,有淳于氏。至唐憲宗李純時,為避諱(“純”“淳”同音),復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。到了宋代,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,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,形成此支于氏。
3、出自北魏時的萬忸于氏,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,恢復本姓于。據《路史》所載,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,后隨鮮卑改之,孝文帝漢化改革,又復于姓。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于氏所改,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,但在實際上,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后代,只是在漢代之時,有一位名為于公的后代,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,并且為了適存于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,等到后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,才又“重回娘家”,復姓為于而已。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,多為這一分支。
4、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于姓而來:
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于名忠,清朝時,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于姓。
② 又有達斡爾、鄂倫春、土、回、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于姓者。
于姓歷史名人
于成龍(公元1617-1684年) 字北溟,清代山西永寧人。官至兩江總督,以清廉著稱,時稱天下清官第一。
于謙(公元1398-1457年) 字延壽,明代浙江錢塘人。歷官監察御史、兵部尚書等。正統十四年,瓦刺首領也先侵擾大同,英宗被俘,謙反對放棄北京,擁立英宗弟為景帝,主軍務,擊退也先軍,接英宗歸。
于志寧(公元588-665年) 字仲謐,唐代京兆郡高陵人。文學館學士,瀛洲十八學士之一。封燕國公,任尚書左仆射,監修國史,名重一時。
于公 漢代東海郡郯縣人。曾官廷尉,為縣獄吏及東海孝婦平冤案,執法公允,凡犯法者,于公所決皆不恨。其閭門壞,地方父老共為其治之。令修高大之門,能容駟馬車蓋出入,自言治獄多陰德,子孫必有幸者。后其子于定國官至丞相,孫于永為御史大夫,皆封侯。
于定國 字曼倩,漢代東海郡人,于公之子。官廷尉,決疑平法,務在哀鰥寡,加審慎之心。時云"于定國為廷尉,民自以不冤。"官至丞相。
于禁(公元?-221年) 字文則,三國時魏國巨平人。曹操名將,征戰有功,累遷左將軍,假節鉞。
于琮(?-881年),字禮用,河南(今河南洛陽)人,唐朝宰相,北周太師于謹之后,戶部侍郎于敖之子。于琮出身于河南于氏,以門蔭入仕,進士及第,被授為駙馬都尉,尚宣宗之女廣德公主,官至兵部侍郎、判戶部。黃巢破京師,被殺。公主自縊死。
于佑 唐代人,僖宗(公元874-888年在位)時為學士,在御溝得一紅葉,題有詩。佑亦賦一葉,置流上,為宮女韓夫人所得。后帝放宮女,佑與韓成婚,取紅葉相示。韓氏詩有"方知紅葉是良媒"句。